老玥头在炸金丝虾球

∠( ᐛ 」∠)_
成分复杂,极度杂食,谨慎关注
如看到我发布/推荐引起您不适的内容,请速划走
对攻受/左右位无概念,故至今无法理解对逆CP的争执

【时评+科普】论双向性别刻板印象=平权的逻辑误区

维斯普秦_高三躺尸:

RT,这其实是我上周那篇叨逼叨的补充论点(?)


这周在学校想了下,其实这个问题完全没必要做本质分析,直接用纯逻辑的观点来看也能解释。我个人觉得纯逻辑解释比较易于理解而且不带意识形态色彩更好接受,所以也放在这了。


正如尼日利亚女作家阿迪契在写给女儿的《亲爱的安吉维拉》中所提出的,我们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存在性别歧视最简单普适的方法,就是将这个情境同时加诸两性,也就是看看两性做同一件事会不会得到同样的社会反应。如果反应不同,则存在性别歧视;如果反应相同则不存在。比如A出轨而其男朋友不原谅她,A如果认为这是性别歧视,就应该想想如果她男朋友出轨她会不会原谅他。如果她不会,那这就不是一个性别歧视现象。(当然举这个例子没有任何赞成出轨的意思,无论男女在恋爱关系中遵守这种社会契约规定的忠贞原则都是最基本的)


把这个原则搬到双向性别刻板印象上来套,乍一看好像也适用。男性做出“女性的行为”会被攻击,女性做出“男性的行为”也会被辱骂,这似乎并没有区别。但只要仔细审视一下这个推导过程,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严重的偷换概念问题。没错,关键就在于,“女性的行为”与“男性的行为”其实根本不是同一件事。这样的推导过程其实完全不符合使用阿迪契所提出的方法最基本的限制条件,就是要套用这个方法必须是在两性做出的完全是相同的行为的情况下。换句话说,“女性的行为”与“男性的行为”本身是一个总括的概念且完全没有交集,并不是可以适用阿迪契的方法的相同行为


然而,这样的推导过程最致命的问题并不在此,而是是它涉及循环论证这种经典的逻辑错误。以下摘录百度百科与维基百科循环论证定义如下:



循环论证(又称为乞词魔术等),用来证明论题的论据本身的真实性要依靠论题来证明的逻辑错误。


循環論證(又稱為乞词魔术、乞贷论证等),是实质谬误的一种。指把尚未证明或解决的问题放在前提中,如果你承认了前提,就不得不承认结论了,用以回避主题。


最简单的循环论证是以下结构的。对一些命题p:
p 蕴含 p
假设 p
所以, p成立。
可是这种结构更加常见:
p 蕴含 q
q 蕴含 r
r 蕴含 p
假设 p
所以, r成立。
所以, q成立。
所以, p成立。



举例:


Q:为什么男人有很多女朋友会被人羡慕,而女人有很多男友会被鄙视?


A:就好像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很多锁,会被人称作万能钥匙!而一把锁若是可以被很多钥匙开,那就说明锁有问题!


此回答中出现了特别经典的循环论证错误。在问者询问【为什么社会要求女性局限于一对一的性/关/系而男性可以一对多】时,答者回答中【钥匙与锁】的这组比喻实际已经存在了【男性=钥匙=可以一对多】【女性=锁=必须一对一】的预设,也就是说这个回答的实质是:【因为男性可以一对多,所以男性可以一对多;因为女性必须一对一,所以女性必须一对一】。如果将这组比喻换成【插座和插头】,这个论证过程将不攻自破。


让我们回到双向性别刻板印象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论证过程是,【男性因为性别做出女性行为会被攻击,女性因为性别做出男性行为也会被辱骂,所以此过程中不存在性别歧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女性的行为】【男性的行为】这样的分类,本身就已经具有了【男性和女性有其性别决定的行为本分】的预设。也就是说这个推导过程的实质是:【因为男性是男性,不能做女性行为,所以男性不能做女性行为;因为女性是女性,不能做男性行为,所以女性不能做男性行为】。这个论证过程的荒谬之处想必不用我指出了。


所以,跳出这个逻辑误区后再来看这个问题,事情就很简单了。在两性严格采取同样的行动且不以男女行为本分来归类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就变成了:“男女抹防晒霜都会被笑吗?”和“男女剃寸头都会被视为不伦不类吗?”等。而依照阿迪契反应不同即为歧视的原则,在这样的情境下,不同的社会反应所折射出的性别歧视色彩简直一目了然。
 
 
参考书目:


三联生活周刊第1003期封面故事《生为女孩:性别角色的养成》


https://m.douban.com/mip/note/183459844/
 
 
逻辑学科普性质,开放lofter内转载。最后感谢各位对我上周自不量力地对这个问题做的本质分析的支持。

评论
热度 ( 87 )

© 老玥头在炸金丝虾球 | Powered by LOFTER